发布时间:2025-10-17 11:26:34    次浏览
圣道岂只是说说而已圣人之道,入乎耳,存乎心,蕴之为德行,行之为事业。彼以文辞而已者,陋矣!——《通书·陋第三十四》我们学习的人间正道,包括《论语》里面的道理、四书五经、佛法、道学,这些都是圣人之道。“入乎耳”,就是接受了,听到耳朵里面去了,还要“存乎心”,要放到心上,随时都要拿出来温习一下。就像前面我们讲到的“乾损益动”一样,要“君子乾乾,不息于诚”,随时心里都要挂着这个事情。“蕴之为德行,行之为事业”,就是要把学习到的这些“圣人之道”蕴藏起来、葆养起来,时间长了,让它慢慢化在自己身上了,就变成我们自己的德行。这些德行从我们的言行中表现出来,就体现为圣贤的事业。“彼以文辞而已者,陋矣”,如果光是在语言文字上到处宣传吹嘘,说得天花乱坠,而自己实际做的又是另一套,就是非常不好的陋习。这里主要涉及到了儒家所讲的文与质的关系,也就是言辞与德行的关系。孔夫子认为他继承的是周公文武之道,所以他说:“郁郁乎文哉!吾从周。”因为周代的精神是以人文来表现出来的,和前朝都不一样。商代尚质,没有在文化上有所成就。我们现在发掘了大量的商代甲骨文,可以看到没有什么文化上的建树,都只是记录的一些卜辞而已。今天国家有事情要做,烧个乌龟壳看一看吉凶,就记录下来,甲骨文就是这样,没有体现出什么思想文化来。从周文王演《周易》开始,就有了周公文武之道。周朝统一天下后,形成了一整套以礼乐为中心的精神文化体系。对孔子来说,这对于治理国家社会,安抚世道人心,都是非常重要的。孔夫子说:“质胜文则野,文胜质则史,文质彬彬,然后君子。”我们所崇尚的朴实无华的内容,如果没有一个好的表现形式,所体现出来的结果就会比较粗野。内心有道德,有修养,是我们的质;如果质胜于文,没有一个好的形式表达出来,就会显得很粗朴。如果文胜质呢?形式大过内容,就史——过去的史官,都带有仪式性和礼节性,“文胜质则史”,是说形式超过了内容,那就会流于文饰,就会显得浮夸。孔子认为,必须把形式和内容结合起来,相得益彰,不能偏废,才能成为君子。我们看这个“彬”字,是很有意思的,两个树木并立在一起,一同生长,雨露均沾,形式和内容并重,就有点“两手抓,两手都要硬”的感觉。“文质彬彬,然后君子”,内心道德充实,修养很高,外在又表现出斯文有礼的仪态,这就是君子的状态。《论语》里面还有一个记载,说有个叫棘子成的人问孔夫子的学生子贡:“君子质而已矣,何以文为?”一个君子,只要他内心的修养达到了就很好了,还注重那么多形式做什么呢?子贡回答说:“惜乎,夫子之说君子也,驷不及舌!文犹质也,质犹文也;虎豹之鞟,犹犬羊之鞟。”子贡回答道,孔夫子都说了啊,人的嘴巴是很快的,就算是四匹马拉的车也跑不过一个人的舌头。所以就算是君子,也要注意自己的语言修辞问题。文和质应该是相通的,内容和形式也要统一才好。他在后面还打了一个比喻,老虎豹子的皮毛非常华丽,但如果把表面的毛刮掉,只剩下皮革,那么虎豹的皮和羊皮狗皮也就没有什么区别了。“文”就是虎豹身上的花纹,“质”就是皮革,花纹都去掉了,皮革还有什么区别呢?所以,道德修养或者文化的传播,如果没有一个很好的方式表达出来,有修养的人和没有修养的人也就没什么区别了。这样的话,要想传播和提倡优秀的文化,要想更大范围地提倡仁义道德修养,就是不可能的。 我们回过头来看周敦颐先生在这一章里的说法。“彼以文辞而已者,陋矣”,他在这里批评了用优美的辞藻、华丽的句子来表达圣人之道,好像并没有像孔夫子所提倡的那样“文质彬彬”,而是偏重于以质胜文。实际上,这并不是他有悖于孔夫子的原意,而是和他所处的时代有关。周敦颐所处的北宋,毕竟和孔子所处的春秋时期已经很不一样了。宋代是中国文化高度发展、高度成熟的时期,宋代的文学艺术非常发达,宋词之华美多姿也是名垂青史的。还有,宋代的文学家、艺术家也是中国历史上最多的,整个社会,从皇帝到老百姓,大家都能够出口成章,文学水平非常高,琴棋书画也样样都行。在这个时候,整个时代就处于“文胜于质”的状态,所以周敦颐先生在这里是针砭时弊,力批以文辞取胜的人,大力倡导内在的道德修养。这也是宋代时节因缘所造成的,并非是注重文辞就一无是处,起码从《周子通书》、《太极图说》,以及被选入中学课本的《爱莲说》来看,周敦颐本人的文学修养就是极高的。如果放在今天,时节因缘又发生了变化,肯定状况又不一样了。我们好好思索一下当代的状况,文化传统究竟哪里还有?全民素质到底是个什么状况?这个问题认真想一想,还真有点斯文扫地的感觉!看看现在的文学艺术,看看当代人的文化修养,看看目前社会对文化的重视程度,不要说跟唐宋时期比,就是跟晚明、跟清代比,都远远地落在后面。现代的中国哪里还有什么文化修养可言!这个时候,还真的就该好好提倡一下“文”。虽然现在的国家领导人都很了不起,对经济发展、民族团结、社会和谐作出了很大的贡献,但是我们也要看到,现在绝大多数领导人都是学理工科,或是学经济出生的,他们对社会经济这个“质”,的确作出了很多贡献,但是在人文上面,所欠可不止一筹!对国民的精神文明建设,尽管也想努力抓,但总有点挠不到痒处的感觉。温家宝总理在外面讲话时,经常引用一些古诗文句,而且还曾对媒体说,自己退休后要办一所讲传统文化的书院。这说明什么呢?说明我们现在的社会主流,在人文素质上面确实还很欠缺,还需要大力提倡文化建设、精神文明建设。当然,最好的结果是做到“文质彬彬,然后君子”,这是最好、最理想的状态。如果做不到,先就紧缺的部分进行弥补,也是必要的步骤。 不着痕迹的诚心前面讲“乾损益动”时,讲到了“君子乾乾,不息于诚”,这里一开始又提出“至诚则动,动则变,变则化。”我们看周敦颐先生始终是把“诚”作为最高要求提出来的。《周子通书》一开始,就讲了“诚上”、“诚下”、“诚几德”这几章,是把“诚”的概念提到了本体论的高度,把它作为心性的本来面目来讲的。诚,如果作为一种修养的品德,就是内不欺心,外不欺人,能够明明白白,清清楚楚。即便是一个罪犯要去做坏事,他最初的一念也一定是清楚的,知道做这件事情是不好的,可能会有麻烦的。这就是“诚”的作用。只不过,虽然他内心最初也有一念之诚的作用,但紧跟着就被心里继起的欲望、贪婪等“第二念”所左右了,所以才做了不好的事情。这里,我们要意识到“诚”的普遍性意义,要意识到“诚”是人人都有的,是每一个人内心的根本。“至诚则动,”我们内心的一念之动,其出发点要牢牢立足在“诚”的基础上,要在“至诚”的基础上决定我们的行为。在前面的“乾损益动”一章,还有“慎动”、“动静”等章节里面,我们把这个“动”谈得很多。动是什么感觉呢?就是内心一念初生的状态。“动则变”就是改变了最初的格局,是“动”的作用在外界产生了一个变化,改变了旧有的状态。虽然结果改变了,但在改变过程中留下的痕迹还有,还能被人看到。比如我们现在的社会,改革开放已经三十年了,各方面都取得了很大的成果,和三十年前相比,完全改变了旧有的格局。但是也要看到,我们的社会体系、社会制度、生活态度,以及人的观念、行为方式等,还残留着很多旧有的痕迹。虽然这些旧有的痕迹已经不是主流,而仅仅是遗留的问题,但毕竟仍然在影响着我们的生活和精神。那么,“变则化”是什么感觉呢?就是整个事物已经完全转变过来,甚至转变过程中的痕迹,也已经消除干净了。禅宗里有一个说法叫做“灵龟曳尾无踪迹”,就是说老乌龟从沙滩上爬过去时,尾巴还要在地上把自己爬过的痕迹扫掉。过去老禅也经常在说,有些人虽然修行很好,但就是“悟迹未除”,他修行的痕迹还没有除掉,还没有完全把学问与自己化为一体,把修行与生活打成一片。我们看有些学佛的朋友,那是非常虔诚,非常精进,简直令人赞叹。但是他一说话呢,满口都还是因果、轮回、造业、功德这些佛教专有名词,整个人的感觉都还是“佛里佛气”的。虽说你内心已经明白了佛法的道理,从精神的根本之处已经有了变动,但是痕迹没有扫除掉啊!这就要继续努力在“化”字上下功夫。那么,要化到什么程度才行呢?一定要达到孔夫子所说的“予欲无言,天何言哉”的感觉,这才真正算是修行到家了。所以“动”、“变”、“化”这三个词,中间有着很细微的区别和联系,我们在自己的学修过程中,也一定要认真体会其中的微妙之处,这样才能更好地把握自己的学修进程。知行合一 从容中道